作品介绍
在全球化浪潮下,中华美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。然而,中式菜品名称的翻译往往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。本微课秉持“精准传递文化内涵,助力美食走向世界”的教学理念,阐述Peter Newmark的“信息功能翻译理论”及其在中式菜品翻译中的应用逻辑,介绍中式菜品的三种主要翻译方法——成分直译法、调味料突出法、音译法。本微课是专科一年级学生参与外语公共必修课的补充学习资料,也是《新编实用英语(第五版)综合教程2》(修订版)第二单元“Food”写作课程部分的学习内容。本微课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式菜品翻译的多种方法,同时引入信息功能翻译理论,引导学习者从功能角度审视翻译策略,确保菜品名称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既能准确传达信息,又能保留其文化韵味,从而推动中华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。但是,通过英语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听说、读写以及翻译方面的练习时,特别是在中式菜品的翻译练习时,学生又一味死记硬背,不假思索,过于机械,无法让学生将深层文化原因、语言、语境以及语言交际效果进行系统性地联想并掌握。然而,中式菜品名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、独特的烹饪工艺和复杂的食材搭配,简单的直译或音译往往难以完整呈现其精髓。例如,“鱼香肉丝”若直译为“Fish Shreds”,会让不了解川菜烹饪特色的外国人感到困惑,因为这道菜中并无鱼肉。因此,学习者需要掌握系统的翻译方法和理论指导,才能在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,打破语言障碍,让中华美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。因此,本微课应运而生,它聚焦于中式菜品翻译这一实际需求,结合Peter Newmark的“信息功能翻译理论”,深入剖析成分直译法、音译法、调味料突出法等多种翻译技巧,为学习者提供实用、高效的翻译策略,帮助他们跨越语言文化隔阂,让中式美食的美味与魅力跨越国界,为世界所共享。 教学方法和设计方面,本微课采用案例对比法(Case Comparison Method),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法(Role-Playing Situational Simulation),文化溯源法(Cultural Root Tracing Approach)和多媒体辅助法(Multimedia-Integrated Teaching Approach),以跨文化交际过程产生的误解现象为导向,着眼于生活当中的基本交际行为,以中式菜品的实际翻译为例,通过情境对话导入、启发思考、演绎教学、配以菜品翻译思考练习等方式,引导学生意识到信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:强调翻译需传递客观事实(如食材、调味),能够辨识中式菜品名称中隐含的文化意象(如隐喻、典故),理解音译(如“饺子”、“麻婆豆腐”)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,系统掌握中式菜品翻译的三大方法——成分直译法、调味料突出法、音译法,并区分其适用场景与局限性。本课程中的翻译实例兼具思考性与思政性,将思政元素融盐于水。例如通过“饺子”(jiaozi)音译取代“dumplings”的案例,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,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命名霸权,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。同时以“麻婆豆腐”国际化为切入点,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的路径——既要保留独特性(音译),又需适应跨文化语境(补充文化注释),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。